校園平板電腦 國小生隨身學
這是今天的一則新聞 詳細的內容可以請各位點以上連結去看一下
主要是在說高雄市有某幾間小學開始推廣攜帶平板電腦去上課
我想 除了希望教學方式可以多元化之外 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為了減輕現在小學生進出教室像是在過海關一樣的沉重負擔吧
只要帶一台薄薄的平板電腦 就可以達到一卷抵萬卷的效果
大大的減輕了書包的重量
而且也可以讓教師們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去教學
也是一番美意
但不知道朋友們對這個"推廣國小學生使用平板電腦上課"的計畫有什麼感想??
本來在FB上分享這個連結之後也發表了一些感想
但後來覺得想講的話好像太多了 不如就發一篇部落格吧
也已經好久沒有寫部落格了(嘆...)
大概在五、六年前的某則新聞中提到了一件事情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有印象:
「由於電腦的普及以及使用年齡逐年下降,導致現在有很多學生已經忘了某些字怎麼寫,也不記得某些詞怎麼寫,因為輸入法太聰明了,只要敲敲鍵盤就會有正確的字跑出來。」
以上大概是當時那則新聞的主旨 印象深刻的是當時這則新聞大概就跟那時很多人常用的注音文、火星文一起被報導
印象中是因為時逢考試季節 有不少學生的作文答案紙上出現許多這類的次文化
不過最令許多國文老師吐血的應該是錯字連篇到整篇文章都看不懂
上面這個連結是曾志朗教授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文章
而這是某校助教上了洪蘭教授的課之後所作的筆記
這兩篇文章的共通主旨都是在強調「閱讀、學習與大腦發育」的關聯性
另外再補一個更早以前的新聞好了:
「某研究顯示人們在看電視的時候,大腦活動的部分較少;而在書寫、閱讀等接觸文字的過程中,大腦活動的區域較多。」
我雖然沒有找到我想找的佐證資料
但從曾志朗教授與洪蘭教授的這兩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主動處理資訊」對大腦發育的重要性
只是為什麼相較之下 看電視使用到的大腦活動比較少呢??
我不是什麼腦神經專家 但我知道人類對於圖形的解讀比較單純
圓形就是圓形、方形就是方形(這好像廢話=口=)
但是在文字的解讀過程中 我們便會開始思考
說個更簡單一點的:
寫字時我們要先在腦中產生這個字的樣子
進而驅動手部的神經、肌肉 還有眼睛的神經、肌肉以達到我們腦中所呈現的那個文字的樣子
(當然 親自動手繪畫等行為也是一樣的意思)
但是文字是具有意思的 我們會去想「我們要寫些什麼」、「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之類的問題
結果就是造成有更多的腦部神經元被活化了
也就是 我們甚至在閱讀的時候 也不只是單純的接收而已
想像一下 假如現在開始 我們就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再動筆寫字 會發生什麼有趣的現象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下一代的人們識字率會普遍低落 甚至可能出現寫不完完整的一段話的情況
這就好像是一種文字認知障礙@@
再來 由於我們已經培養了下一代只接收資訊的習慣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的接受已經先被過濾過的資訊
而在不知不覺間逐漸喪失主動處理資訊 或是主動動手處理資訊的習慣
簡單來說 就是喪失了主動思考的能力 而這會有什麼影響?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最近有一系列的書籍非常的熱賣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書籍可以熱賣到這種程度
一些類似"如何做好筆記"、"東大生的筆記怎麼做"之類的書籍現正發燒中
而有一個觀念幾乎貫徹了這些書籍:
「數位化的記事本是不能取代紙本的!」
或許我們可以把這個看成是這些出版商想要暢銷的藉口
但我們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件事情:
「為什麼數位筆記這麼方便,我們卻沒有辦法完全捨棄傳統筆記?」
但實際上 各位可以試試看寫在紙上跟寫在電腦上兩者之間的差異性
我們親身實驗過之後就會發現 動筆書寫這個動作不僅加深了你對該事件的印象(也就是待辦事項比較不容易忘記)
也比較容易讓你對該事件的了解程度(比方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之類)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就是出自於你在書寫時用到的大腦部分比較多
所以書寫跟閱讀都是幫助大腦發育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