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作業
上個月看到有關工業局建立的App123開發平台的資訊,也找到發表於Inside上的試用開箱文,我必須承認我Lag很久,現在已經找不到原本的App123平台了。但政府的做法真的令人無奈:把自家的平台移除後只貼上了其他提供Package服務的網站連結或資訊,真的是糟糕透了!也難怪raintoday的開箱文中充滿了酸味…
湊巧,我看到了一篇刊載在MOT/TIMES上、有關政府補助的文章。前陣子在Facebook、優酷視頻(為什麼我找不到你水管上的??)上都很火紅的寶島歌舞團,在這篇專訪中似乎還蠻感謝政府的補助款(雖然只有一部分),他們提到「補助只是資金的一部分」,這好像是在說政府很難得的做對了一件事。
又正好跨年的時候和朋友去了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預定地那附近,心血來潮時又Google了一下,找到不少有趣的文章:關掉一間女巫店,然後花$40億蓋一個流行音樂中心、我們需要流行音樂中心嗎?再加上Mr. Jamie的這篇文章中所說的這個觀念,讓我決定針對我最愛的音樂世界做番探討。
發生什麼事?
就拿我的家鄉-高雄來說好了,也發生了跟女巫店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Living Room事件。同樣的狀況在全台各地上演,自從阿拉大火之後,每個政治人物只要遇到有提供現場演出的Lounge Bar、PUB等小型的Live House,就像是看到一顆腫瘤一樣,想盡辦法要把他們刮除。公家機關總是能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理由,陳述無法補助的合理性,封殺本來就已經生存不易的小展演空間。令人費解的是,封殺了這些小空間、高喊高雄沒有音樂人的生存空間、砸大錢要蓋展演場地,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其實高雄並不缺大型表演場地啊(我們也不需要…原因後述)!高雄巨蛋每年的淡季都在做些什麼?寢具大展、旅遊展。大型展場中,最夯的就是駁二藝術特區。疑問是,為什麼有場地,卻只是常常成為商展、車展、藝術展?音樂類型的表演就只有今年的大彩紅音樂節、還有每年的大港開唱?
難道是因為音樂工業在高雄本來就不蓬勃嗎?我想必須承認的是,高雄的音樂交流的確不如台北,上來台北工作也快滿三個月,真的有很高的機率在路上看到一堆背著樂器走來走去的人(應該不會有人想要這樣耍帥吧!)套一句在電影海角七號裡、馬如龍大哥說的:「誰說我們高雄恆春沒人才?」我們依然有很棒的音樂人。但我看到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的競圖獎金時,我的心真的涼了:總獎金有$610萬新台幣耶!為什麼不能用這筆錢去創造出好的內容,反而是拿來擴充我們不是那麼需要的大型硬體或場地呢?
軟體先來
我發現這個狀況,跟Web2.0以後的網路世界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在Web2.0以後,網站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提供資訊的地方了。我們對網站的要求日益升高,希望網站能夠產出我們有興趣、或是對我們有用的內容。在這種自然淘汰機制底下,擁有好的數位內容的網站存活了下來,其餘的則消失;同樣的狀況也可以應用到音樂圈。對於整個台灣的音樂工業而言,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是表演場地,而是更多打動人心的音樂、樂團演出。
高雄市政府撥出了$610萬的獎金提供給建築設計師團隊去競爭設計這個音樂中心,怎麼不想把這筆錢用在製造音樂上呢?粗略的把這筆錢分成三個$200萬,第一個$200萬舉辦一年兩度的獨立音樂比賽,第二個$200萬拿來打造兩間高規格的錄音室,第三個$200萬拿來送這些贏得比賽的樂團(或音樂人)出國繼續深造或是錄製單曲販售。
這筆錢實在是個大數目耶!但同樣都是獎金,為什麼不讓我們去面對真實的音樂?我們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的場地,一個工業賴以維生的是消費者需求。在高雄有很多很好的獨立樂團:紅鼻子、嘴哥、海鮮套餐、滅火器,但老實說有多少高雄在地的群眾會願意掏錢去看他們演出?我們需要的是提供好的內容、提升群眾對不同音樂的接受度、訓練更專業的人員、培養街頭藝人文化…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積累而成,並非蓋了一棟大樓就會改善。
你也許會說,高雄有藍色狂想、畫堤等著名Livehouse,但商業性質的演出(做場),並非每個玩音樂的人都想要踏上的路。我們都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想法,想要用這種方式去改變或是帶給更多人不一樣的人生;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所以我也不斷的寫部落格,希望有人看見@@)。商業性質的表演,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軟體,也並非我們想要的舞台。
再談硬體
為什麼我們不需要大型的場地?以台北的Legacy來說,一般的地下樂團三團聯演一個晚上門票一張大概300~500,如果今天是在小巨蛋,那麼門票大概就要1500~3000。這個價位,除非你小有名氣,不然不會有人願意在周末夜晚放輕鬆的時刻,花大把的鈔票聽沒聽過的音樂。如果真的要新增或改善硬體,應該朝著中小型的場地著手才對。
三多商圈、新崛江商圈、中央公園、文化中心外圍等地方,都是很好利用的中小型場地,也是孕育更多街頭走唱藝人的好搖籃。要做的事情也不難,只需要給幾個公用的插頭我們就滿心感謝了,這會讓高雄變成了一個到處都可以彈唱的地方。學生樂團除了學校舞臺之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獨立樂團也能夠藉此讓更多人看到,地方的音樂交流就會因此活絡,群眾對於不同音樂的接觸機會就會跟著提升。
閉門造車
別再這樣了,好嗎?這些政客們。因為你們不曾真正去到地下室聽獨立樂團的表演、不曾與這些獨立音樂人有過接觸,你們只是憑空想像我們需要什麼,然後自以為是罷了。想要有更多的選票,就必須要做出對的事情,想要做出對的事情,就必須知道我們需要什麼,你就必須把你自己放到我們常會出現的地方。這跟開發新商品、或是創業有什麼不一樣呢?也難怪政治人物都無法成為成功創業家,只空有說服力與口水而已。
PS. 喜歡獨立音樂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StreetVoice, Indievox
(hyperlink via Inside, TechOrange, and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