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是我正式展開新生活滿三個月的日子,第一份業外工作的試用期也正式告一段落,依照慣例(?),我應該要寫一些這三個月的檢討與心得感想,但今天上班時看到的一些文章讓我決定一改初衷,寫一些更嚴肅的事情。1/14是個重大的日子,不僅是我單身半年紀念日(?),也是國家未來四年領導人誕生的日子。看了第五任台灣直選總統:你知道CIO在做什麼嗎?我不要一個CIO、再看到文茜姊姊為折翼的一代投票,我突然很想問:我們自由嗎?在這個自由的國度裡,我們被誰控制了?

 

人肉搜索!

大概08年左右開始在台灣爆紅的這個名詞,讓許多人經驗到網路的無遠弗屆。其實這個行為很早就出現了,在PTT的表特版上就常發生:今天在哪裡遇到了哪個正妹帥哥,就想要依靠鄉民的力量去找出這個人是誰、讀哪間學校等。後來社會上只要發生了一些有違道德正義的事,這股力量好像就會自然而然的找出這個犯人是誰、家住哪裡、什麼學校畢業、家中有誰誰誰等等,近來有名的應該就是中指蕭事件。從這個角度來看,迅速的逮到犯人是件好事,但當這股力量因為我們激昂的情緒不斷壯大時,我們是否還保有足夠的客觀理性去看待整起事件?

烏合之眾裡所闡述的,是一股群眾的力量,但這股力量是不理性的、是盲目的。人越多的地方人越多,我們跟著在一旁看熱鬧(所以是鄉民),甚至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跟著一起叫囂、瞎起鬨,推波助瀾的讓更多人投入在搜索上,反而模糊了事件的焦點,而結局往往是當事者下跪道歉、精神崩潰,而鄉民們一哄而散。

有沒有發現奇怪的地方?明明就是不相干的人,就只是因為「欸!這裡有人排隊我們也跟著排吧!」這種心理,然後使自己變成這個鄉民群體的一份子。而這股力量,讓台灣的媒體有了更廣大的市場,堂而皇之的控制了我們的耳朵眼睛,還有更重要的:你的腦袋。

 

雪球

這股力量,讓台灣媒體發現一個事實:只要提供能激起民眾情緒的內容,就擁有收視率。所以我們的新聞充滿「激情」與「劇情」,只要你的畫面哭得夠慘、夠血腥,口白陳述的夠矯情,就會有越多人看、越多人評論,然後這些人會吸引更多人來看、更多人評論。就像是巴菲特說的雪球:一塊濕的雪與長長的山坡(接著只要把當事者推下山就好)。我們形塑了媒體的價值觀,然後再讓媒體形塑我們的價值觀,結果我們看的新聞越來越片面、越來越窄,思考陷入一個封閉的迴圈,最後我們再把這一切的錯誤,都歸咎到媒體的頭上。

到頭來是誰控制了我們?是我們自己!是的,我的確認為有許多新聞記者真的沒有什麼腦袋,問受害者家屬「會不會難過?」、問罹難者的親朋好友「有什麼感覺?」、問災難倖存者「會不會很害怕?」這些鳥不拉嘰的問題(X你媽的你死老爸你不難過嗎?)。但有許多罔顧社會道德正義、只為了博求一個新聞畫面的戲碼不斷上演,記者不斷逼迫肇事者、嫌疑犯下跪道歉,而這些畫面所陳述的只有一件事:因為鄉民們愛看、因為我們會隨之起舞、因為我們會跟著瞎起鬨。

群眾的力量太過廣大,且因為網路變得更加無遠弗屆、變得更加氾濫,我們只要犯了一個錯,就幾乎不會再有翻身的機會。媒體不會帶給我們社會正義,嚴格來說媒體只能披露、並記錄事實,但現在的媒體甚至沒有辦法帶給我們事實,我們看到的畫面、聽到的聲音,都是經過修剪潤飾、經過「導演」的一齣齣短劇。

  • 讓我們看一下這些記者們有多少權勢,也看一下我們的新聞是怎麼來的


不能犯錯的時代

如果你有看上面幾篇連結,就會知道我是以哪句話下去做接下來的論述。我沒有要幫任何政治人物講話,反倒覺得身為一個領導人應該要有Guts一點,承受這種有如海嘯般的鄉民力量;也要聰明一點,試著把這種力量變的正面積極。雖說一個領導人做錯了決策,招來謾罵事小、危害團隊事大,怎能不謹慎小心?但如果考量的前提只是因為選票,那這真的是民主的悲哀;實質上這也正是民主的悲哀。我們的候選人也從鄉民中發現了操控這股力量的方法:提出政策牛肉。利用慷慨激昂的言語,試圖掩蓋政見的空洞,反正只要吸引到足夠的人來觀看,就會吸引到更多的人來觀看;越多人注意到你,獲得更多選票的可能性就會上升。

我們都會說媒體是現在台灣社會亂象的根源,但這一切的源頭還是我們自己,沒有市場的產品是賣不好的,要怎麼改善這一切、怎麼改善這個社會,還是要從教育做起,而這個責任不是交給社會、交給政府就好,我們不能再只是受害者心態,是時候掌控主導權了!


喜歡我請分享我~歡迎留言評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人 的頭像
    達人

    呂,達人異想 X Crossroad

    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