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往我們購物,必須要自己前往實體商店一趟,親自挑選出我們想要的。但顯而易見的,這狀況正在改變。網路爆炸的時代,某些產業的實體通路正在逐漸萎縮,尤其是音樂工業。現在我們想聽一首歌、或是一張專輯,姑且不論正版與否,我們都不需要買實體的唱片,這個狀況在2000iPod推出、引出iTunes之後更是嚴重。在今天看到的這篇文章中,我試圖摘錄出兩個點,來思考我們─身為熱愛音樂的一份子─能夠做些什麼?

 

實體唱片銷售下滑

這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實際上,並非只有音樂工業如此:出版業開始仰賴博客來、Amazon等網路通路、強打美妝商品的PayEasy等等,都是網路通路崛起的範例(模範生當然是eBay)從推出mp3這個音樂格式之後,以往我們要借由CD才聽得到的音樂,透過網路變得隨手可得。現在,網路又多了一個更強而有力的推手:雲端技術,只要我們有行動裝置、有互聯網,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從雲裡找到想聽的音樂,實體商品的重要性變得更低了。

 

單曲?專輯?

喜歡買CD的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興高采烈的買了一張專輯,卻發現自己喜歡的只有其中兩三首歌,這就幾乎等同於一首歌要價NT$100。而在網路商店上,你可以選擇你是否要購買整張專輯、只要購買幾首單曲,甚至是可以先是聽了再決定;重點是一首歌可能只要NT$10~$30。這顯示出在網路上銷售是否火紅的指標必須要從單曲銷售下去重新定義,跟傳統通路上的排行榜已是天差地遠。所以現在唱片公司越來越不敢簽新人,因為實體通路的萎縮已經讓唱片做一張賠一張,能存活下來的只有那些經典、雋永的歌手與團體,最好的例子就是滾石的30周年紀念演唱會專輯。

 

關鍵在

音樂產業正在轉型(很多產業都是如此),這個轉型是非常巨大、誰都躲不掉的,我們沒辦法遏止網路極速擴張的浪潮,但我們能夠尋求一個方式不被淹沒;IndieVox做了一個最好的示範。他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更多對音樂創作有興趣的人發表自己,其中建立的購買機制是非常具有彈性的。音樂提供者可以選擇三種不同的付費方式,讓消費者自己衡量這首歌是否符合標價;甚至讓消費者自己決定這首曲子的價值。同一時間,也讓音樂人之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IndieVox形同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他讓聽眾決定誰是贏家,誰會被埋沒;同時也淘汰了那些熱情稍嫌不足的玩家,為我們保留了更有價值的內容。甚至,他也降低了發表音樂的門檻,我們只要有些基礎的設備,就能夠創造出稍佳品質的音樂上傳發表,要讓大家聽見你的聲音並不再只有傳統的方式。

 

我們能做什麼?

回到原本的問題:身為熱愛音樂的一份子,我們能夠做些什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吧!我們不能再寄望像五月天一樣一飛沖天的成功會降臨,成功是沒有辦法複製的,現在已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賣實體唱片的年代。對眾多獨立樂團而言,調整策略,從單曲吸引小眾開始、從不斷創作中找出雛形、從許多表演中累積能量,不斷的在各平台上發表自己的音樂,才有可能讓你被真正看見。雲端技術、網路爆炸,提供了許多的管道讓我們更能發表自己讓更多人看見,只要你的東西夠吸引人、夠好、夠特別,就不會被埋沒。拿起你的樂器、鋪好你的設備,讓世界聽到你的聲音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人 的頭像
    達人

    呂,達人異想 X Crossroad

    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